close

今天看雜誌時,看到一位作家(忘了名字)的一句話:

"抱怨是心裏有個7,8歲的小孩,可以分辨得與失了,但沒有能力解決問題,還會在地上踹著腳哭"

我覺得挺有道理的...我們往往抱怨一件事情,是因為我們在意因它失去了什麼,或計較少得了什麼,可是我們自認那個不平衡不滿足是別人造成的,因為是別人,所以我們無能為力,或其實那個無能為力是來自於我們根本不想去面對問題,於是我們抱怨;我們需要被注意,需要被同情我們的失去,於是我們抱怨。抱怨可以把問題變成別人的問題,抱怨可以讓我們安全的站在捕手的位置:只要接球就好,不用真的去面對打者。

我也會抱怨,對心裏會在意的不舒服很難不找人說說,完全不抱怨的人大概是聖人了吧。前兩個月不是有本書提倡"不抱怨運動"嗎?我一直沒動力去看它,因為要做到實在太難了,不過我倒贊成少抱怨一定對他人有正面的影響。有陣子剛好幾個朋友同時找我抱怨不同的事,老實說那幾天我覺得好疲累,像是同時接收了很多的負面能量,整個人也跟著不"元氣"(看來我可以當垃圾筒,但不能當焚化爐)想像同時有幾個8歲小孩在地上哭鬧,你應該就可以想像我當時的無力;我也曾經因為同事的愛抱怨而寧願不去跟她談話,免得影響自己,所以千萬不要低估我們的抱怨可以帶來的影響.. 我們需要有垃圾筒,但我們也可以讓垃圾減量的。

或許一旦你有行動,抱怨就會變少了,為什麼?因為行動可以改變局面,而那些不能改變的,你大概也就不會為它抱怨了。像生老病死,你能抱怨什麼呢?

所以有沒有可能...我們心裏這個8歲的孩子,對於可以改變的事情,試試看自己有點行動,而不是什麼都不做,只期望踹腳大哭就有糖吃?就算自己不能獨立去做,找人幫忙試試呢?而對於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,或許該讓自己長大點,對"得與失"多點包容少點執著?

前陣子迷上光陰的故事,故事裏茜茜是個爸爸去世媽媽改嫁的拖油瓶,老是抱怨媽媽帶著他們改嫁,卻不選擇更有骨氣的方式。生命的波折讓她終於了解當初母親的選擇,於是她跟她媽媽說(大意):謝謝你沒有選擇跟著爸爸離開,放棄是容易的,而繼續走下去才是最困難的。

抱怨不就是我們暫時的放棄嗎?抱怨是容易的,採取行動才是困難的。

其實我覺得偶爾的抱怨有益健康,因為那在宣泄情緒,但常態性的抱怨或老在抱怨同一個問題?well, 如果有天我變成什麼事都能抱怨,或你聽我老在抱怨同一個問題,那我想,你不用同情我了,要反省的真的只有自己了,讓自己一直待在不滿足又不試著去改變,老是等待別人拯救的人,同情也沒幫助的,對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hchai 的頭像
    hhchai

    我的小想法與大天空-- If life is not now, when?

    hhc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